陽明大學EMBO 生技醫療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陽明大學EMBA
生技醫療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https://emba.ym.edu.tw/files/11-1162-4.php
報名日期: 109/12/1 (二) 9:00~ 109/12/15 (二) 中午12:00
陽明大學EMBA
生技醫療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https://emba.ym.edu.tw/files/11-1162-4.php
報名日期: 109/12/1 (二) 9:00~ 109/12/15 (二) 中午12:00
「臺灣腦庫建置相關法令研析」法學研討會
活動日期:2020-12-27
報名時間: 12/1-12/20,或是報名人數達120人截止
https://reurl.cc/0Oe4a9
大家好
CINP2020 (今年)在台會議因疫情延後至2022年6月, 但同樣的演講主題和學術活動改成Virtual Meeting
目前台灣只有160餘人報名,
因此,11月16日至12月15日CINP再度開放poster submission, 希望大家熱情協助
透過以下網站報名, 可以享有當時生物精神醫學會談下的五折優惠
主治醫師、助理研究員以上: 9000元NTD
住院醫師、博士後研究員:4500元
在學生:2000元
http://www.biopsychi.org.tw/tsbpn_tw/class/class_CINP.asp
歡迎有興趣的會員踴躍報名
Special Issue – Embodied Minds: From Cognition to…
各位學界先進、同學好 在現今醫療科技進歩神速的年代, 腦神經科學與生物醫藥的進展也是日新月異, 在國家生技…
恭喜以下當選人成為台灣基礎神經科學學會第15屆理監事
理事長:黃怡萱
秘書長:周申如
理事:林士傑、曾淑芬、賴文崧、謝松蒼、蔡金吾、潘建源、陳韻如(遞補周申如秘書長)、陳示國、林惠菁、廖文霖
監事:陳志成、簡正鼎、邱麗珠
人體中貫穿各處的神經系統,是身體的指揮,它讓我們能感知這個世界,將接收到的訊息傳遞到大腦整合和判斷,讓我們作出適當的反應;或是當我們遇到危險或壓力時,也能在意識控制之外自動為身體調整狀態來因應。神經管轄的範圍太大,也讓神經科學領域百花齊放,不僅僅是研究神經系統本身的結構與功能,連同延伸出去的認知心理學、精神醫學和計算神經科學等,若要將相關領域全數寫下,這張清單可能很長,且持續會更新。
在臺灣有許多神經科學與其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及他們各自組成的學會,每年也有學會內部的研究交流。那麼有沒有機會讓這些神經科學相關的研究人員,跨領域交流和促成更多合作呢?
「如果能將這些相關的人匯聚起來,共同參與一個神經科學研討會,是不是可以激盪出更多不一樣的火花?」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員陳志成博士,一個起心動念,讓他開啟了本身基礎神經科學研究工作外,一個充滿重重挑戰的支線任務。然而,在他的熱情感召和擁有同樣信念夥伴的共同推動下,第一屆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學術研討會(TSfN 2020)由臺灣16個與神經科學相關基礎研究、臨床研究及醫學工程等相關學會組成聯盟,即將在今(2020)年九月於中研院大會師。
天馬行空的跨領域合作
在採訪的一開始,陳志成開門見山地說,開啟他籌備跨領域聯盟的契機,來自於十年前一個意外但有趣的研究合作。
致力於痠痛、疼痛感覺神經研究的陳志成,因緣際會接待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機械系、研究生物力學的學者勒杜克(Philip LeDuc)。「一開始感覺像是雞同鴨講」陳志成笑說兩人一開始聊起彼此的研究,很明顯可以感受到領域間的差異。他自己的研究是看痛覺神經如何去接收外界力的刺激,然而對方則是運用機械力去影響細胞骨架,看似不相干的兩個研究卻不經意找到合作模式。陳志成說當時感覺神經研究中,並沒有適當的方法可以機械力刺激單一痛覺神經(特別是神經纖維末梢),並量測其細胞電生理反應,然而機械系卻有能力可以設計器材來刺激單一細胞。在聊天的過程中,勒杜克的學生(鄭兆珉,現任清華大學教授)因此決定留下來協助設計,最終試出能以彈性介質的形變來拉扯並刺激神經纖維,因此就能用來模擬神經纖維末梢受到刺激的狀況。
這次的合作令陳志成印象很深刻,發現跨領域合作並不容易,因為隔行如隔山,不同的研究領域的思維與思考角度不盡相同,需要雙方不斷溝通、討論,並打破各自原先思維,新的可能性才有可能被激盪出來。「儘管困難,但在研究的道路上跨領域的合作是重要的。」這個想法自此在陳志成腦中生根。
拋磚引玉獲得各界好評
其實學術界並不是完全沒有跨領域的研討會,生物醫學聯合學術年會大概就是整個生醫領域最大規模的集會,集結相關領域的老師與學生共同參加。……【更多內容請閱讀科學月刊第607期】
https://www.scimonth.com.tw/tw/article/show.aspx?num=4140&root=3&page=1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 認知與神經造影實驗室徵求博士級研究人員
為推動神經科學從基礎研究邁向鄰床及產業應用,誠徵博士後研究人員數名。此次計劃為跨領域整合性研究,團隊成員含括認知神經科學、神經造影、訊號分析、及醫學工程等專家,歡迎有興趣將認知科學理論轉譯為臨床應用及高齡產業發展的先驅者加入團隊。
【徵才條件】
具備經教育部認可之國內外大學心理、認知神經科學、醫學工程及資訊科學等相關領域博士學位
具神經造影研究之經驗或專長
具處理生醫訊號及機器學習之經驗或專長
可任職至少2年(含)以上
【其他條件】
具中英文研究計畫撰寫、成果報告展示與期刊論文撰寫之經驗
具備良好邏輯思考、論述與獨立作業能力
擅溝通協調及團隊合作,抗壓性強,工作態度踏實負責
【工作內容】
籌劃與執行國內外專案會議,協助開發研究計畫方向
統籌研究工作之企劃與執行,包含研究背景及文獻彙整、建立行為及神經造影之研究典範、問卷設計及後續數據整理
利用機器學習技術,針對各研究典範下的實驗材料及行為數據、神經影像進行分析計算,以建置人腦行為與實驗材料之對應關係
發表學術成果,包含參與國際會議及撰寫國際期刊論文
協助並參與計畫申請及撰寫報告
【工作待遇】
依國立陽明大學各類補助計畫博士後研究薪酬參考表訂定之
報到後得依年資、個人職能、專業與經驗調整
享勞健保與年終
【工作地點】
國立陽明大學圖書資訊大樓
【聯絡方式】
意者敬請備妥以下資料
履歷表(含Email與聯絡電話、著作清單、三位可供諮詢的推薦人姓名、職稱及連絡方式)
自傳(含自我介紹、相關影像研究經驗、應徵動機與短期生涯規劃)
學歷證件影本
博士論文摘要
其他相關能力證明文件以及有助於審查之資料
於應徵信件主旨註明:『應徵博士後研究員(您的姓名)』,並將上述申請文件依序整合成一份PDF檔夾帶於信件中,PDF檔名需為postdoc_app_YourFirstName_YourLastName.pdf。
請將信件以 email 方式寄至 chyna0717@gmail.com
資料經初審通過者,將以電話及Email通知面試,資格不合者,恕不另行通知及退件,所有申請文件將於徵才結束後銷毀。
聯絡人:林美君
聯絡電話:(02) 28267000轉6040
相關網址:https://wjkuo.org/
各位會員展信平安:
敬邀各位會員與神經科學同好們,參加 2022台灣神經科學的最大盛會:『跨領域神經科學國際研討會:基礎、臨床、認知、工程的對話』,或稱之為台灣版的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TSfN)。會議將于9月2-4日,在林口長庚舉行。詳細資訊請參考報名網頁:https://tsfn.neuroscience.org.tw/
沿襲過去幾年所建立的模式,三分鐘演講 (oral blitz),是配合壁報論文發表,期待大家簡要地介紹自己團隊的研究主題,擅長技術平台與研究成果;然後在壁報發表時段,有充分時間討論,進行學術交流及腦力激盪。如往例,大會安排三個Oral Blitz時段,每時段可有15人次的口頭簡介共45分鐘,緊接著有75分鐘的壁報論文討論交流。今年有來自16個學會的會員參與,與會者有機會接觸多元領域的研究,思維及欲探討解決的重大議題及臨床疾病。精彩可期,鼓勵大家踴躍提早報名。
謝謝大家一路以來支持學會的活動,各位會員的熱情參與才能確保TSfN大會的成功。 誠摯邀請您的蒞臨並參與這神經科學的學術盛宴!